close

北京新浪網 (2014-06-23 08:03)

 

  近來,各地申報自貿區的熱潮在高層喊停聲中明顯降溫。但據當地媒體報導,福建自貿區規劃已上報國家商務部,且因其臺海區位特色突出,加之近期領導密集調研,讓市場對其落地的預期依舊強烈。

 

  作為福建重點貿易企業之一,廈門國貿也因自貿區概念受到關注。自貿區對貿易企業影響幾何?傳統貿易類企業如何創新轉型?中國證券報記者帶著相關問題探訪了廈門國貿和業界人士。訪談中,廈門國貿總裁陳金銘提出:廈門國貿將以市場化、國際化、產業鏈延伸為核心要素,轉型國際供應鏈運營商,為探究自貿時代貿易企業的戰略方向提供可鑒之徑。

 

  據瞭解,在已上報方案中,福建自貿區主打對台自由貿易,名稱暫定為“中國(福建)自由貿易園區”,總申報面積為644.2平方公裡。其中,廈門申報面積為155.12平方公裡,申報範圍涵蓋象嶼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海滄保稅港區、大嶝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市場及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

 

  透過“自貿”前景,為我們觀察廈門國貿孜孜以求的轉型全球供應鏈運營商之路,提供了一大視角。

 

  自貿區給蛋糕還是給餐桌

 

  “能否談談自貿區對公司發展影響?”當中國證券報記者拋出這個問題時,公司總裁陳金銘略帶幽默地說:“去年以來所有人都在問我們這個問題。”

 

  “自貿區是我國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先手棋。”陳金銘認為:“設立自貿區等於創建中國大陸自己的離岸金融中心,類似境內關外的概念。”在他看來,自貿區是境內的離岸平臺,包括資金、貨物的自由進出,以及監管門檻等優勢,讓企業有機會享受較低的融資成本、稅負,並有條件開展更加豐富的貿易、金融業務。

 

  有業內觀點認為,自貿區對貿易企業最直接的“紅利蛋糕”就是“便利”與“降本”。上海自貿區和各地草案,都在簡化行政審批、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監管、提高政府服務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如上海自貿區實施“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關注,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模式,有利於提高企業的業務效率,提升業務開展的便利性。

 

  提升業務便利的同時,自貿區的降本效應更令業界期待。例如流轉稅優惠、區內新增營運收入等形成地方財政的部分給予補貼,種種政策將直接降低企業短期成本。長遠來看,在人民幣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區內企業財務成本下降空間不容小覷。

 

  金融改革也是不得不提的自貿區紅利。金改讓自貿區對外投資收購的便利性大大提升,無論審批的金額及範圍都比之前的門檻大大降低。企業可以利用自貿區資金使用的便利性進行海外投資,避免了以往使用外匯額度審批的繁瑣問題。此外,還有保稅交割試點等政策對大宗商品貿易商形成直接利好。

 

  自貿區帶來的種種紅利不一而足,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自貿區的“餐桌”意義遠遠超出眼前提供的“蛋糕”。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出發,陳金銘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自貿區的確將為貿易企業提供發展跳板,但我們不能只滿足於站在跳板上看風景。”

 

  “不能光看自貿給企業帶來的效應,更要看清企業有沒有金剛鑽來攬自貿區的‘紅利’。”在陳金銘看來,具備較高市場化能力、國際化能力和產業鏈延伸服務能力的企業,將更好地受益於自貿區建設大潮。而以上述能力為基礎向國際化供應鏈運營商轉型,應是國內貿易企業的戰略方向。

 

  “現有業務的國際化程度,將影響企業迎接自貿的姿態。”一位分析人士以此來形容國際化經驗在自貿時代的重要性。

 

  “自貿區相當於提供一個國際化的餐桌,滿足企業貿易結算、套期保值、境外融資等‘胃口’。在自貿區自由化、便利化的基礎上,轉口貿易將有長足的發展。”該人士稱,“可以預見的是,相對於還不知道怎麼拿刀叉的企業,吃慣各國飯菜的企業將具備先發優勢。”

 

  轉口貿易是指兩國的進出口貿易,是通過第三國的中間商把貨物轉手來完成的貿易方式。這種“兩頭在外”的貿易模式,可以繞開貿易製裁,避開高額關稅。

 

  該人士表示,放眼國際,如新加坡、香港、倫敦、鹿特丹等自由貿易港,都是國際著名的中轉地,擁有數量很大的轉口貿易。它不僅為上述城市帶來了可觀的轉口利潤,倉儲、運輸、裝卸、稅收等收入,同時也推動了當地金融、交通、電訊等行業的發展,為香港利豐等國際貿易巨頭提供了生長的沃土。

 

  “儘管身份尚是‘實驗區’,但上海自貿區在方向上已很明確。”該人士指出,包括上海市外高橋(行情,問診)保稅區在內的四個區域本身就是為貨物貿易發展而設。隨著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推進,特別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和離岸金融業務的發展,轉口貿易將獲良好發展平臺。他表示,有了轉口貿易的土壤,中國有條件孕育自己的國際貿易巨頭。

 

  陳金銘在與中國證券報記者交談中的一段言論,更代表了這個企業家對國際貿易行業的深層次思考。他說:“全球化浪潮後,隨之而來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國家間利益博弈,是辯證統一的矛盾兩面性。例如美國對光伏、輪胎的‘雙反’。面對這些博弈,不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沒有退路,應對之策就是進一步國際化。對國家來說,自貿區就是‘你不邀請我參加,我就自己開一扇門,有請國際化進門’;對企業來說,就是利用這個機會去參與國際化競爭,做國際產業鏈運營商。”

 

  “廈門國貿在做的,就是突破中國原產地的限制,由原先的單一齣口,轉變為真正的國際供應鏈運營商,繞開貿易保護主義、匯率風險、原產地資源限制,從進出口貿易轉型到做真正的國際貿易,做到貨源原料和市場都在外的‘兩頭在外’。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設立自貿區,與貿易企業的未來發展,都將統一於國際化這個深層次目標。”他手一揮,做了個總結:“還是那句話,國家設立自貿區為企業提供了跳板,而我們不能只站在跳板上看風景。”

 

  廈門國貿國際化“底色”

 

  自貿區給了蛋糕和餐桌,卻也考驗著貿易企業的消化能力。對廈門國貿而言,其市場化、國際化功底如何,決定了其坐上“自貿餐桌”的第一步順利與否。

 

  廈門一位從事進出口貿易業務近三十年的市場專業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貿易企業要談國際化,得先具備市場化能力。對當地貿易企業的市場化程度,她有很強的認同感,並表示這實際上是“逼出來的”:在早年依靠國家進出口配額和相關許可證的年代,資源多集中在央企,身為地方企業很多時候只能依靠購買配額和許可證來開展業務。但這也造就了當地貿易企業的市場化風格,逐漸形成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關的鐵礦、煤炭、鋼材為主的貿易核心業務。

 

  在2000年後人民幣升值大趨勢下,國內貿易企業的市場化經營能力迎來大考,進口業務運營能力成為生存關鍵。而廈門國貿將許多貿易企業未能做成的進口業務做到了年規模近20億美金,就是市場化能力的一個例證。該市場人士認為,國際化實際上是市場化內涵在更廣區域、更深領域的延伸,也是讓國內貿易企業從單純做進出口貿易,到做國際供應鏈運營的質變的階段。

 

  “各行各業都在談國際化,具體到貿易行業,國際化究竟有什麼好處?什麼是真正的國際化?”面對中國證券報記者的問題,廈門國貿相關人士以公司香港子公司寶達的發展經歷,引證了國際化的意義。這家公司在改革開放初期設立,利用香港的地理優勢和靈活金融環境開展出口貿易。現在,香港寶達已經轉型成為公司重要的境外業務操作平臺,去年營業規模超過90億元人民幣,超過了公司廈門本部的國際業務結算量。而且,其中大多數是轉口貿易。由於轉口貿易“兩頭在外”的特性,其大量開展,讓公司可根據客戶需求和匯率波動情況,靈活調整貿易形式。

 

  以鐵礦為例,廈門國貿的鐵礦上遊客戶大多為國際主要礦山和貿易商,以美金計價,在人民幣匯率走勢不明確的背景下,公司較多以香港寶達為平臺採購併直接轉售給境外其他企業,同時進行美金結算。這樣,上下遊客戶均為美金結算,可有效規避匯率波動風險。如人民幣升值趨勢不明朗或出現貶值趨勢,客戶改為希望人民幣結算,則公司多採用國貿的名義進行人民幣結算,多樣化的業務形式能有效提升客戶黏性。

 

  除了轉口貿易,國際化的融資便利也讓企業嘗到了甜頭。2012年10月,香港寶達公司發行的4億元人民幣高級債券(俗稱點心債券),發行利率僅僅為年固定利率3.75%,其利率遠遠低於國內融資成本。事實上,在相同條件下,香港寶達公司融資成本可比境內節約1%以上。而僅在今年一季度,香港寶達公司獲得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授信額度就達到10億美金,為公司積極發展轉口業務提供了資金保證。

 

  “正是公司境外子公司在上述業務、融資等方面的經驗,讓廈門國貿積累了充分的國際化基礎。”公司人士表示。數據顯示,目前公司接近500億元的營收,許多都來自國際化業務。尤其近三年,公司國際化業務(進出口+轉口)占比從前年的41%升至55%,超過了國內貿易業務量。“雖然國際化不是算術題,但這個數據是實打實的國際化。而且,香港的經驗完全可以移植到大陸自貿區。公司也已在上海自貿區和深圳前海實驗區設立了全資子公司,做好先手準備。”

 

  除此以外,公司眼光沒有停在自貿區。未來,公司計劃利用香港多年的運作經驗,戰略佈局國際、經濟、金融發達及貨物中轉中心等國際化大都市,借鑒香港公司運作模式,實現業務的規模增長。

 

  具體到福建自貿區方面,兩岸合作是其絕對特色。據當地媒體的報導,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曾提出,廈門自貿區建設,既要學習借鑒上海自貿區理念和經驗,又要從自身實際出發,突出廈門的對台特色和區位優勢。此前廈門和平潭在單獨申報方案中都體現了“對台”特色,捆綁申請自貿區,對台優勢不可丟。這一觀點已成為當地業界人士的共識。

 

  在當地研究人員看來,兩岸自貿區能夠成行有望拉動兩岸經濟的進一步交流和互補,福建的土地資源和市場需求對台商吸引力巨大,而臺灣在電子加工、醫療、金融、石化等行業的技術和優勢,也將拉動大陸地區相關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由於區位優勢獨特,廈門自貿區將最側重對台貿易。廈台兩地推進經濟自由化,將給兩岸提供更多合作機會。

 

  而廈門國貿作為兩岸經貿的實際參與者,其動向是兩岸經貿合作不斷增長的一個剪影。廈門國貿是第一批兩岸貨運貿易直航和第一個在台設辦事處的福建經貿企業,目前除大宗商品外,還經營臺灣啤酒、水果等快消品品類。去年,公司將臺灣辦事處升格為全資子公司。今年,由於業務規模擴張迅速,公司對其大幅增資,並擴大業務範圍和資源投入,以增加其資本實力、擴大融資授信額度,意在擴張業務規模。

 

  不論是藉助香港等境外平臺做熟做大轉口貿易,還是利用區位優勢開展地區特色業務,國際化業務在廈門國貿的業務版圖中已悄然占據半壁江山。但國際化的路途漫漫,國內貿易企業與國際巨頭之間,還不僅僅是百分號的距離。

 

  轉型全球供應鏈運營商

 

  國際化或許只是坐上自貿餐桌的第一步。要真正參與國際化競爭,全球產業鏈延伸能力,被認為是未來行業競爭重點。

 

  採訪中,與國際貿易業內人士看好行業發展的觀點相對應,一名廈門當地的財務投資機構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達了貿易行業的投資分析困境:不知該如何分析國內貿易企業,如核心競爭力不易把握、貿易涉及品類太多、每個品類產業鏈特點千差萬別、毛利率相對低等,很難估值。

 

  這種觀點在另一位買方研究員看來則是“進入了誤區”。她表示,“分析貿易企業重點不應放在具體品種上,而應該註意公司選擇不同周期品種的能力以及在某具體品種的產業鏈覆蓋能力,這二者共同的指向都是:在整個產業鏈上的延伸能力。該能力越強,就越能平滑風險時點、增加收益節點。這也是國內貿易企業與國際巨頭的差距之一。”

 

  “也就是說,真正參與國際化競爭,需要超越簡單的一買一賣貿易模式,將自己的服務覆蓋至自己品類的整個產業鏈,才能看齊國際巨頭。”該研究員表示,以香港利豐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企業為例,從1906年至今,利豐貿易的業務角色經歷了從簡單的採購代理到全球性的供給鏈治理者的演變。在業務角色經歷演變的同時,利豐貿易為客戶提供的增值服務日益增加,利豐貿易創造的附加值也不斷增長。

 

  利豐的“無疆界生產”和“虛擬生產”等概念,為客戶提供了一站式解決方案:客戶拿出初步產品概念,由利豐制訂一個完整的生產計劃,並包攬市場調查、原料採購、分配訂單給合適的廠家。在生產過程之中,利豐亦會對生產工序作出規劃及監控,以確保產品質量和及時交貨。在這種模式之下,利豐不擁有工廠,而是覆蓋了設計和質量控制規劃等高附加值的業務,將附加值較低的生產等業務分配到其他最適合的地方。這讓整個生產流程實現真正的全球化。

 

  “對客戶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她表示,“這種模式在保證供貨質量的同時,極大地縮短了訂單交付時間,讓客戶有條件通過小批量訂貨來提高存貨周轉率。讓客戶‘省心’,並專註在自身領域。”她頓了頓,“當然更重要的是,客戶越來越依賴利豐了。”

 

  “這不僅僅是搭一個電商平臺的問題,而是企業從宏觀經濟、全球供需信息,再到每個品類上下游供應鏈的熟悉程度的綜合問題。”該研究員抬了抬眼鏡,“雖然國際巨頭擁有歷史悠久的運營經驗和成熟的運營模式,但國際貿易的市場過於龐大,並不容易形成壟斷,且國內企業背靠我國龐大的生產能力和消費力,在自貿區的大背景下,同樣有條件轉型為國際化供應鏈運營商。在這種情況下,產業鏈延伸能力將成為行業未來競爭的重要因素。”

 

  值得關注的是,廈門國貿在某些品類上,做出了供應鏈服務延伸的有效嘗試。東興證券近期發佈的研報認為,廈門國貿美國子公司的輪胎供應鏈一體化運營模式逐步成熟,是其中重要一例。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瞭解,廈門國貿的輪胎國際業務可追溯到2010年。當時,廈門美國子公司與某些國際知名輪胎品牌商和經銷商建立了合作關係,在該業務運營過程中,公司通過對北美市場需求的調查和資源的整合,參與了從初期的輪胎樣式設計、生產模具提供,到中段的原材料供應(公司同時開展橡膠貿易)、貨源生產組織、產品質量控制,直至最終的物流配送至最後一公裡分銷商等供應鏈各個節點,成為輪胎產業鏈的管理和組織者。

 

  “相當於公司覆蓋了除生產和最後一里地分銷以外的所有產業鏈環節。”廈門國貿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讓公司超越了一買一賣的傳統貿易盈利模式,在整個產業鏈做出多個盈利節點,通過該模式,提升了盈利額,還穩定了公司與上下游的關係,極大地提升了客戶黏性。該業務的輪胎貿易量從2011年的100萬條,做到了去年的600餘萬條,而且以美元採購併結算,可有效規避企業的匯率風險。

 

  事實上,產業鏈服務能力提升帶來的效應遠遠不止在業務層面。據廈門國貿相關人士介紹,多家外資銀行已給予公司全球聯網的授信額度,意味著公司海外子公司都可以使用公司總部獲取的該銀行的信用額度。而以往中資企業在美國等地的子公司通常沒有這個授信待遇。這在公司看來是一個不小的突破,是公司國際化真正為國際所認可的印證。

 

  在全產業鏈延伸方面,廈門國貿另一個突破口是船舶貿易業務。該業務公司已開展十餘年,並掌握了大量的船東方需求和國內的船廠信息。這讓公司逐漸由單純貿易商,轉為全產業鏈服務的角色,業務覆蓋產業鏈上船舶需求市場調查、設計外包、船舶貿易相關金融服務、光船租賃、船舶投資等環節,增加了多個盈利節點,在船舶貿易這個周期性明顯的行業,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公司抗風險能力。

 

  而更令廈門國貿看好的是海洋工程船舶業務。公司去年與潤邦海洋合作開發了兩艘PX121H平臺供應船(PSV,海工支援船OSV的一個種類),由挪威ulstein公司設計,專用於北海、南海以及墨西哥灣石油開采服務等,計劃2015年交付使用。根據相關報導,海工支援船(OSV)船隊利用率依然不斷回升,這一市場有望給船東帶來更大的利益。

 

  目前全球鑽井平臺數量逐漸增加,意味著OSV市場需求也在穩步攀升,並且超過了OSV運力供給增速,未來OSV船隊利用率及運費率都將繼續增長。而相關分析顯示,今年油氣勘探和開發領域將總共支出創紀錄的723億美元,市場將需要更多的平臺供應船。而且,根據Nam Cheong船廠掌握的數據分析,全球30%的三用工作船的船齡也都超過了25年,面臨更新換代。

 

  有分析人士認為,南海油氣問題是國際石油資源開采重心向海洋轉移的一個跡象,海工裝備市場需求巨大,且增速每年能達到20-30%。而該行業由於下游船東專業性強,資金實力強,造船要求高(一般是石油石化企業),因此該業務毛利率較傳統船舶貿易有較大幅度提升。廈門國貿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在我國、我省大力推進藍色海洋經濟的背景下,結合公司目前的供應鏈服務能力,海工設備貿易一定是公司船舶業務重點發展的領域。

 

  據瞭解,為了提升產業鏈服務能力,廈門國貿也在具體業務以外佈局相應的創新。對於中國證券報記者提出的“觸網”問題,公司高管再次感慨了這一問題的“高頻”出現率。據介紹,廈門國貿目前正在積極探索線上與線下業務的結合,有效拓寬業務範圍與深度,不排除與成熟的電商進行合作,進行兩岸跨境電商、P2P等互聯網項目的探索。其主旨就是藉助信息化手段高效整合公司資源,全面邁向綜合服務商的發展道路。

 

  此外,廈門國貿在物流領域,將依托現有業務和區位優勢,實踐項目物流、冷鏈物流等新型業務模式,著力探索重點產品的供應鏈管理和與供應鏈相關的金融服務,為創新物流業務、轉變經營方式奠定基礎。同時,利用現有業務的延伸便利,公司還將在新能源領域有所探索。

 

  轉型國際化供應鏈運營商,是廈門國貿透過“自貿”在遠方山頭插上的一面旗。通過國際化業務的運作與產業鏈延伸的嘗試,廈門國貿通往目標的路徑已經漸漸明晰起來。



詳全文 廈門國貿:不在自貿區跳板上看風景-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623/12731690.html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廈門國貿
    全站熱搜

    台灣全球商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