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哈佛還難進的夢幻大學

 

http://ceieg.org/index.php/report-2014

 

全世界最難申請的大學是哪一間?答案,是位於中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的紐約大學阿布達比校區(簡稱阿校)。

以今年秋天為例,全球申請學生約一萬五千人,錄取不到一百五十人,低於一%的錄取率,比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七%還低?此校究竟有何特色?

答案是:能進入這所學校,學生這四年至少「賺」一千萬。

四年學雜費、住宿費、伙食費、飛到外地校外教學、一年提供兩次返鄉機票,校內社團活動等費用,全由學校埋單。

而這間和美國名校合作、卻標榜「免費」的學校,如今也開放國內學生可用學測成績申請。這正是許多想出國、卻受限於經濟能力的學生趨之若鶩的原因。

阿校所有費用均來自阿布達比政府,世界上約一%原油蘊藏於此。鑑於未來石油短缺,努力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因此,阿布達比並不缺錢,缺的是國際化的人才。「我們吸收的是全世界菁英,」該校校長布魯姆(Alfred Bloom)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八個學期,兩學期得飛到各國就讀

這是一所比美國紐約大學本校更國際化的學校:近六百個學生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真的很像一個小型聯合國,」今年大三的洪健倫表示。

阿校的海外學習很多,大學四年八個學期中,有兩個學期必須在紐約大學設於各國的學術研究中心就讀。以洪健倫為例,今年秋天開學,他準備到德國柏林選讀,明年四月則會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當交換學生。他的四年大學教室,是全世界五大洲。

此外,阿校學生每學期都會進行一次海外校外教學實習(Regional Trip)。洪健倫以大二歷史課為例,談到斯里蘭卡的古蹟,教授等一行人就飛到當地實際考察,從成行、出發到回學校,只要把教授交代課業讀好,其他像是訂機票、飯店等行政事務,學校都會處理。

阿校究竟適合什麼樣的學生?學校要的又是什麼樣特質的人?

一、英文非唯一條件,多國語言能力加分。阿校東亞地區項目主管熊舟說:「英文必要,但並非唯一條件。」以今年秋天即將進入阿布達比校區的林姿佑為例。她英文聽說頂尖、也沒考任何檢定考試。「到阿布達比面試,兩天內聽到校長演講,我一點都聽不懂。」最後她卻是三個來自衛道、雄中等候選人,唯一錄取者。

實際走訪了四屆共七個申請上的台灣學生(今年有一建中畢業生取得入學資格後放棄),被錄取者,大多具備至少三國的語言能力。

熊舟認為,「具有跨文化背景的申請者,容易在『候選人週末』中脫穎而出。」而目前已經就讀一年的盧秉彝本身會六國語言,他表示,當你可以用西班牙語或者德語跟來自西歐的教授對話、聊家鄉事,距離又拉近一些。

二、要通才,不要專才。和港大的「專才」訴求不同,阿校要的是「通才」。「我們要的是通才的人,且有探索冒險精神的人。」熊舟說。

阿校與其他學校不同,前兩年不分系,希望學生多花時間在自我探索上面。翻開幾位同學過往的學習經驗,除了功課名列前茅外,每個人在音樂與藝術方面多有涉獵。無師自通的洪健倫,畫了一張油畫,還被學校教授購買;而林姿佑弟弟形容姊姊,「除了長笛,什麼樂器都學過了,最專精的是鋼琴。」

「學校重視理論的硬實力,也強調感性的軟實力,才會設計每學期飛到異國上校外教學課程,就是希望走出課本,親自感受,」到了大三,選讀電影系的賀瓅萱直言:「電影要學的有影像、歷史、甚至心理,是雜學,最後才匯成一個觀點。」

三、敢和別人不一樣。「我去考台灣醫學系,可能比我申請紐大阿校還難!而台灣最好的學生都念醫學系,這條路(阿校)讓我有機會過不一樣的生活,」去年申請上該校的學生盧秉彝說。

入學一年,他就與來自摩洛哥的室友,創業成立一家電腦設計行銷公司。「學校還提供資助,」他表示,創業屬「社團活動」,期間若須邀請如微軟公司等知名企業主管演講交流,學校全部埋單。

平時上課念書,一到週末就跟創業夥伴,花兩小時飛到杜拜的索馬利亞大使館提案。短短一年,他的護照上,就蓋了五個國家的戳章。

四、成績不是唯一標準。學測成績不見得是評判唯一標準,而申請成功的幾位同學,其學測成績都在頂標左右,約排名在一二%之前,但也不是最高。

「學測成績在申請上,僅是必繳證件,希望學生錄取後,也能學好高三課業,但並不是關鍵,」熊舟表示,也曾有台灣頂尖高中資優班學生申請,但第一階段就沒通過的例子。

事實上,阿校要的學生,和國內大學培養「專才」的模式,有很大不同。

申請過程,像校方出招的闖關遊戲

整個申請過程,就好像闖關遊戲,但更像是自我探索,其中以四天三夜(扣掉飛機來回,實際只有兩天)的「候選人週末」面試過程,最具代表性。在這個過程中,校方會出各種「招」來測試學生。

招數一:意在言外的「隱藏題」。例如,第一階段的書面審查通過,校方會把面試通知寄給通過的學生,以及飛往阿布達比的來回機票。信件中,會告知允許一位父母陪同,這是一個「隱藏題」,當中有陷阱。「在國外,十八歲代表獨立,如果有父母陪伴顯得不夠獨立,雖然沒有明講,但大家都知道!」洪健倫說。

招數二:隨時觀察學生是否主動。兩天行程,包括逛校園、試聽教授上課情景、到沙漠體驗阿布達比戶外活動「滑沙」,這兩天行程像觀光客,但真正目的是要觀察,學生是否願意主動表現。

「每個時刻都是自己展現與主動出擊的舞台,」賀瓅萱表示,隨時有人跑過來跟你講話,跟你聊聊剛剛上課情景,或者吃飯時,也會有學姐跟你攀談,這些內容都會被寫成日誌記錄下來。

她表示,一開始不敢舉手發言,後來要求自己每個場合發問次數至少兩次,吃飯時也主動拿著餐盤,到長桌多人的地方去。

招數三:給學生機會表現自信。最後一晚,是在號稱全球八星級的阿聯酋王宮飯店品嘗阿拉伯晚宴。席間,校長、教授們與學生坐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天,而這一餐正是「候選人」展現自信的機會。

盧秉彝記得一位教授拋出一個問題:「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誰?」有人說父母、有人說超人,他的回答是:「蝙蝠俠。」盧秉彝用流利的英語,講到蝙蝠俠所在城市的地貌特徵,根本是紐約的升級版。非千篇一律的答案,也讓教授們聽到他的創意與自信。

三大原則,搭上阿校「免費」列車

阿校這麼有趣的「面試」,該如何準備?以下是已被錄取的台灣學生的建議:

原則一:至少參加一項國際交流活動,提早練膽。每個人語文程度差不多,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練膽,就能建立差異化。以洪健倫的例子來說,擁有日文優勢,高一就爭取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到日本高中交流;而為了創造差異化,第二年韓國交流協會開放獎學金,他也去爭取。理由是:「一次不稀奇,但兩次就表示我有能力。」

原則二:高中前兩年成績,維持校內前一%,爭取學校推薦勝算大。

雖然近兩年開放個人申請,但仍有學校推薦名額的「早鳥計畫(early decision)」,如果順利,十月初申請、十二月初就知道結果。

經由學校推薦,通過第一階段書面審查,等於四分之三腳踏入該校,「到了第二階段,錄取與沒錄取的比率約七比三,」洪健倫表示。

原則三:關鍵時刻,父母要能「放手」。盧秉彝從小跟著媽媽在英國打好英文基礎,但因程度太好,在國內學習反而興致缺缺。

為了「分支教育」,媽媽潘美妙在小四時動用所有人脈,將他送到德國就讀,成了學校年紀最小的國際學生。

「很多人覺得我很狠心,後來他感謝我讓他提早有異國學習機會,」他媽媽說。爸爸盧偉華則表示:「平靜的海洋,訓練不出優秀的船員。」在學校時,因為精通六國語言,當別人用英文跟各地教授交談時,他卻可以用西班牙語和德文等其他語言,跟教授談家鄉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全球商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