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1480期的封面報導,彰化基督教醫院以醫院管理輸出影響大陸許多醫院,引起許多的注意與討論,因為跳脫對醫院所做事情的既有印象。對台灣的許多醫院來說,這已不是新鮮的事,只是用什麼管道、交流模式與深入的程度不同。近幾年政府也因注意到此發展,依2013年10月工商時報的新聞報導,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以及其他委員,在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中即提出,醫管輸出的標的是以服務為主,政府應盤點服務能量並有全面性的策略措施;同年同月,衛福部也成立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希望以醫療管理帶動藥品、醫材及相關產業。衛福部新聞稿指出:「透過醫療管理服務輸出,扮演健康相關產業的具體通路與經銷商之角色,有效帶動整體台灣醫藥生技健康產業之發展,增加白領層級就業機會。此舉得以使台灣高水準的醫療品質發展到國際,即是醫管產業整案輸出。何謂醫管產業整案輸出?透過關鍵知識系統與核心技術,將醫管know-how、技術及產品進行模組化與流程整合,並以total solution的方式將其移轉予海外輸出對象,使整案輸出的項目得以複製並達有效運作」。看來除了國外人士前來就醫的國際醫療發展外,醫院似乎可從醫管輸出的方向上,帶出不同的國際醫療模式。不過,因為時間上醫療院所走在政府的前面,民間所開展的醫管輸出以目前的成果看來,也尚未有政府所期待的,結合產業或帶動相關產業的「醫管產業整案輸出」。

BW-1480-3-彰基院長郭守仁(圖中著白袍者)打造「金牌顧問團」進軍中國市場,用新思維打破台灣醫療崩壞困境。(攝影賴建宏)
彰基院長郭守仁(圖中著白袍者)打造「金牌顧問團」進軍中國市場,用新思維打破台灣醫療崩壞困境。(攝影賴建宏)

或許醫療院所的主事者,大概也很難想像有一天在醫療的本業以外,竟然可以兼做此項服務;在原本低迷的健保環境底下,發現不無小補的自費市場,平時習以為常的作業方式內容,可以轉換成知識商品。問題是,做的好是否就能轉換成知識輸出?模式是否可複製?以目前發展的模式,除了投資設立醫院外,大致包括委託經營,顧問輔導,參訪交流,觀摩見習;形式上有醫院成立專責部門、直接成立顧問公司或例如彰基與當地合作成立公司。當然不同主事者的想法策略,會有切入市場方式的不同;也因為對發展大陸市場的目的與想像認知不同,會隨著時間推演所產生的機會與投入的深淺,而有不同的發展結果。不過大家都同樣須致力,如何將實務累積出的經驗轉化為有系統的管理知識。台灣從過去的製造業輸出,到現在的服務業「知識」及「人才」的輸出。不同於科學技術有專利及核心技術,人文知識的質化概念一直被認為不容易衡量,那管理知識如何輸出?上課的投影片資料給了或觀念說開了,會不會就被學走沒價值了?

知識可分類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知識要有系統的整理出來,面對的困難是把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雖然概念上有具體轉換之理論步驟,但隱性知識仍不容易傳遞教導,在身邊觀察感受或許是一種方式,依個人領悟不同,內化程度所帶來的轉換改變也需要時間消化才能「外顯」,而此「外顯」並非就代表可成為顯性可被學習複製。不過,趨勢上,大陸對醫管已從原本的走馬看花比較,開始改為深度的探索了解,或許從無到有只要學到幾分,可以感受到其進步的幅度了。這是台灣醫管的壓力,也是許多人一直在講的:醫管輸出的榮景只剩兩三年。不把握機會對接,他們不來這裡學,也可以去其他地方學,這也是普遍的了解與觀點。於是大家為了得到學員滿意的回饋,加上台灣人原有的做事態度,也加上學員展現的積極學習態度,每年來台的交流團數達1千多團,在語言和相近的華人文化上,滿足了對方的需求。結果,這樣的實質內涵與大陸2萬4千多間醫院的市場,造就了截至目前尚未趨緩的交流盛況。所以,榮景是否真沒幾年,還有待觀察。

在交流中倒是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至少就我個人在座談回饋中,他們最常提及的心得收穫是服務的文化內涵。這回應了上述隱性知識須透過來台實際接觸、觀察、感受,了解他們所欠缺的,也讓我們認知在醫管輸出中的核心價值所在,除了知識的傳遞外,的確要見過才能體驗和了解雙方的差異,要經驗過才能對同一詞彙有共同的具像概念。所以,他們透過可看見的硬體規劃設計,可聽聞的服務態度、流程設計、作業方式等意識所表現的,對什麼是以病患為中心的價值信念作了詮釋。我們曾以"如何以員工關懷塑造高素質的組織文化與員工"為題,引起聽講者極大的回響。這是Schein的組織文化冰山理論中提到的,文化可表現在「人造物」(可看見)及「信奉價值」(意識),屬冰山上的兩個層次,另一最底層的是「默會假設」,默會假設是隱含在冰山下的最大部份,屬潛意識這種既不可見又難以聽聞的部份。這是最不容易直接被複製的,也是交流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就如商業周刊副標題提到的「影響」,只是不見得是影響13億人口,但他們回去若能有部份知識的轉化,可確定的是會朝提升對當地民眾服務水平的正向發展。

這樣的作法是否能商品化,以擴大市場服務而獲得更多利益,則有待研究。但倘若能融合醫院管理思維及營運流程所呈現的資訊系統,或許是發展的另一條路。醫院的資訊系統設計,是為使病患得到更順暢的流程、更安全的醫療品質服務,也使操作者有效率、不出差錯的執行,是奠基在知識上的工具,技術性的操作無法反客為主,取代背後管理與流程的思維。只是台灣的醫院系統,過去在設計上均僅是為服務自己醫院,這種客製化量身定作的系統,如何克服當地市場界接的規則,轉換應用到大陸醫院,是這條產品路上所擺的障礙,但卻是較可利用的優勢;市場雖被幾家大陸軟體大廠所把持,但人才的結合和從單點切入卻也是台灣可考慮的策略。

風數據,長照專題,老人-林韶安攝
風數據,長照專題,老人-林韶安攝

演變至今,大陸以一貫有錢就可以買到的思維,台灣也從中尋找可獲利的模式繼續互動。於是產生另一個值的注意的議題:人才的輸出。一些醫院的主管或退休的醫護行政人才,也變成穿梭兩岸的空中飛人,有些甚至就被當地醫院或集團請去擔任主管或顧問,價碼當然比台灣高出不少。許多資深或醫院管理的中生代,或者年輕的一輩,相繼投入這個蓬勃發展需才若渴的市場。對一些從事醫院管理行政工作,曾經歷過健保開辦醫療業務發展成長的人,面對台灣健保的壓縮,逐漸讓這些專業的人才看不見醫院管理的未來;也在現在低迷的時期,讓每年醫務管理相關科系大學及研究所的畢業生,很難進入此領域的就業市場。大家除了寄望台灣的長照保險開辦,所可能帶來的機構管理職缺外,此次的商周報導,或許對學校的老師及學生們,開拓了另一個可能發展的領域。畢竟大陸的大學還沒什麼醫管科系,更不用提大陸高齡化的市場,所帶來方興未艾的長照需求或醫養結合,也提供了嘗試的機會。我接觸過北京清華大學醫管所的研究生,國家投入經費,讓他們除了在上海北京的三甲級醫院實習外,也可以到海外看看,學校還給予實習生活補貼。這是大陸醫管黃埔初期的學生,能與一流學府的優秀學生上課互動,是很新鮮的經驗。也讓我思索,台灣的醫管人,不管是有經驗或年輕的畢業生,若要他們在起步的環境中有機會找到一席之地,醫務管理師的國家認證是一條需要走的路,因為即使在那文化與職場政治,作業方式與工作習慣均不同的海外環境,核心價值仍能被認定。

盼大家能從兩岸的醫療服務,這種中性的交流互動中,在人文關懷的重要基礎上,能找到更多彼此互利的模式。

*作者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 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全球商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