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來源:https://goo.gl/GrP2xL


台灣數位文化如何帶動文化創新:2017國際數位文化論壇後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追求「軟實力」已是全球潮流,近年數位文化更是趨勢所在。2017 國際數位文化論壇廣邀各國專家,以兼具地方特色及國際視野角度,發想文化創新及數位經濟的可能。

 

我能夠用Python code在一分鐘內做到我過去十年用手才能完成的事。

——Dr. Katrina Navickas 政治集會地圖計畫 ,2015年大英博物館實驗室獎獲獎者

追求「軟實力」的全球潮流

2017年國際數位文化論壇(IDCF, International Digital Culture Forum)是台中市政府依據台灣數位文化中心推動計畫,邀請國際間長年深耕數位文化的專家Culture24博物館入口網、歐洲文化圖書館(Europeana)、大英圖書館、日本teamLab、美國古柏國家設計博物館共同參與,兼具地方特色及國際視野,探討數位文化產業的可能性。

自2016年文化部部長鄭麗君上任之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規畫即是在空總建立「文化實驗室」。無獨有偶,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提出的大型建設計畫——「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數位建設計畫與城鄉建設計畫首度納入文化治理的概念,其中文化部提出的兩部分預算各為56.64億元、158億元,總共214.64億元(含故宮、國史館)。

對於台灣數位藝術而言,2017年有諸多的變動,其中主要者包含台北市文化局下的數位藝術中心(Digital Art Center, DAC)與數位藝術基金會將近十年的持續合作後戛然終止,甚或傳出台北數位藝術節一度停辦。這座與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方舟於2008年前後相繼出生,同樣擔負推廣台灣數位藝術發展責任的機構,在十年運作後劃上句號。[1] 文化數位化、數位藝術如何在台灣持續發展,透過本次三日的工作坊與論壇,或許有更多元的討論與想像。

數位文化基礎建設的借鏡:Mia Ridge大英圖書館數位計畫

2017年國際數位文化論壇討論範圍廣大,自數位內容建置、新媒體數位文化呈現,到青年數位文化創建及政府機關如何面對數位文化建置都涵蓋在內,內容包山包海。論壇以數位文化資料的基礎建置討論開始,探求國內數位文化建置是否能夠從國外經驗學習,以更宏觀的方式建置出合乎不同使用的需求,打出良好的地基。

 

大英圖書館數位策展人Mia Ridge在文化機構如何轉向開放連結資料,創造數位歷史、空間敘事與深層地圖上,簡要分享了幾個重點,首先是定義(definitions),如何連結數據資料以及如何開放數據資料,被公開的資料是否以能夠被電腦所讀取的格式呈現,能夠被有效利用並且能夠被創意再現,而這樣的資料,必須能透過網址連結來描述內容。

IMG_1776
Photo Credit:Yulin Huang
當你對手機的Siri問道:「Who is Ang Lee ?」,此時電腦便能透過在線上公開的資料庫,如wiki內建的資料,去辨識出Ang Lee是:1. 一個人。2. 一位導演。透過這樣的資料連結,找到更多相關的結果。

她舉了一個例子,當你對手機的Siri問道:「Who is Ang Lee ?」,此時電腦便能透過在線上公開的資料庫,如wiki內建的資料,去辨識出Ang Lee是:1. 一個人。2. 一位導演。透過這樣的資料連結,文化數位資料庫就能夠更容易被公開平台找到相關的結果。

除了單方面的建置,如何提供使用者一個更友善環境,Mia提到以下重點,首先是思考使用者的需求提供合適的格式,除此之外,舉辦比賽與活動,像是大英博物館的BL Labs AwardsOff the Map以及定期舉辦的黑客松,都能有效讓使用者創造數據資料應用的案例並得到回饋。

小型的文化數據創新實驗:Jane Finnis分享《Culture24》經驗

除了文化數位化的基礎建設外,博物館與美術館在此時也從過往展品陳列、策劃的形式跳脫,找到數位創新展示的方式。

數位文化資深顧問Jane Finnis,同時也是國際知名文化非營利組織 《Culture24》 的執行長,以創業精神帶領團隊合作與策略發展。她有25年以上的相關經驗,處理藝術、文化、科技交會的挑戰,引領新思維與實踐,並強調推動文化工作的設計應以觀眾為先,本次論壇分享了三個她在《Culture24》計畫中經營的案例,自《Let's get Real》開始,專注在小型、可行性高的計畫,以快速、低成本方式達成目標,透過與觀眾的不斷互動來獲得改善機會。

另一個著名案例《VanGoYourself》,利用數位典藏中的素材來設計互動,Jane提到,透過有效的設計,像是寫出作品中角色、光線、構圖的知識,才能讓觀眾能夠認真思考互動與重新創作如何運作。《Museum Crush》則以電子週報形式開始,透過加強標題、增強故事化、講述物件的短故事以及迎合不同媒體介面的編輯方式來經營,有效提升觀眾參與、發揮科技創意潛力,並增進文化組織的數位能力。

博物館的數位新生:古柏國家設計博物館的「數位導覽筆」

如果你的參觀者都是設計師,你要如何設計你的博物館?

——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 團隊

來自古柏國家設計博物館(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 的顧問Micah Walter與開發公司MakeSimply創辦人兼執行長謝亞倫,分享了以產品「數位導覽筆」,作為展覽方式的新想像。位於紐約的古柏國家設計博物館位於古根漢美術館周遭,過去時常作為旅客參觀時,「順便」參觀的其中一個景點,由著名工業家彼得庫柏(Peter Cooper)的三位孫女在1897年創辦,是美國唯一專門用於歷史和當代設計的博物館,從早期的服裝織品、工藝裝飾品、家具到現代工業產品、數位藝術等各類設計作品,都在收藏範圍之列。[2]

aaa
Photo Credit:Micah Walter
觀者可透過數位導覽筆與現場螢幕互動,觀者透過裝置創作出自己的壁紙,現場會投影於展場牆面空間

謝亞倫分享,「博物館不應該單單只是典藏、保存與展覽而已,應該更重視參觀者的互動與感受」,古柏國家設計博物館在經歷重整,於2014年重新開放前,總監Micah Walter與團隊腦力激盪,除了徹底改善展示方式,也設計了「數位導覽筆」這件產品。觀眾可以透過這隻筆,以筆尾按鈕對準展品說明標示的十字按壓儲存,也可透過筆頭與作品進行創作互動。離開展場後,觀眾在展覽過程中儲存的產品能透過票根的網址於任何時地雲端造訪,根據Micah Walter分享,雲端造訪的回訪率高達40%。

謝亞倫會後分享「古柏國家設計博物館並非只是找到如何以非常酷炫的方式展覽本身的收藏,而是去了解自己的目標族群,設計出一種方式產生『對話與參與度』,然而科技日新月異,並非新科技才是王道,所有智慧筆所使用的科技是現存已久的,只是如何將每種不同調性的東西結合成新產物。」

「如何應用科技可以創造回流參觀者,是我一直覺得最根本的問題,可惜此次座談中著墨不多。」並提醒「創作藝術品是當時社會型態或是自身觀察下的寫照,此時此刻去看過去的藝術品,希望能透過品味、觀察與理解,再次結合當下所有的刺激而產出更多文化產物。」謝亞倫認為科技如果運用得宜,台灣其實可以成為領先者。

國內數位文化基礎建置問題與討論

國內長期關注文化數位化的宏華數位未來基金會執行長李士傑,分享大數據和資料科學如何應用在文化領域上,以數位文化的想像力地景一圖,畫出了當前數位文化可以發展的八大面向。

他也提到當前文化與科技的「糾纏」過程中,有相當多的政府部門有接近的「困擾」,主要問題來自幾點:包含政府各部門與各方專家間缺乏對話、部分政府部門過期思維仍主導具有前瞻性質的挑戰(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技術與內容的二元對立,甚至沒有典範性的定調範例。而他總結經驗,認為現階段最重要的就是透過發明工具來解決問題。

FullSizeRender
Jane 表示自己從開始與英國官方機構合作,至今已經15年,但她認為這樣的歷程至少還要再花十年。這一路經驗下來,機構從完全不知道什麼是數位,到完整的文化數位建構都是一趟旅程。

座談中有與會者發問,當前的文化數位化的計畫都需要仰賴投資者,但不是每次經驗都能保證成功,《Culture24》是如何說服提供資金的人計畫經驗並不完全成功?

Jane Finnis認為「英國政府照理來說就是要支持公共服務,文化也是其中一部分,在經費拮据的狀況下,分工合作顯得更為重要。她也提醒,政府除了在財政以外,也需要扮演重要角色,像是制定標準、領導或提倡合作的原則。各地方的組織也需要透過政府,去找到不同連結與資源的管道,所以向政府提供好的建議就變得非常重要。」

「要透過現有的產業的實踐,找出新的值得政府去執行的內容,提倡鼓勵研發的方針。」她表示很多文化組織覺得研發聽起來很可怕,大家都害怕失敗,尤其對政府而言,很難接受失敗這個詞語,「有時候失敗只是一種心態,如果你把失敗看成一種學習的機會的話,失敗聽來就沒有這麼嚇人。」

Jane 談到執行《VanGoYourself》計畫時所遇到的問題,計畫中使用的高解析度圖片並非如大家所想直接來自歐洲文化圖書館的數位資料,而是團隊自己花人力、時間去聯繫各個博物館取得授權,光是建置數位內容的時間(九個月)就遠高過建置網站本身的時間(四到五週)。這個計畫證明了,文化的數位應用普及化的重點是你必須要有這些高畫質圖片的開放授權,而目前我們還沒解決這個問題。

Jane 表示自己從開始與英國官方機構合作,至今已經十五年,但她認為這樣的歷程至少還要再花十年。這一路經驗下來,機構從完全不知道什麼是數位,到完整的文化數位建構都是一趟旅程。「但若轉向看商業世界如何運作,諸如出版業、報紙、音樂,過程轉變其實一直在發生,在產業裡因為有金流,轉變的速度相對較快,在文化產業就完全相反,真的要花很多時間。」

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唐鳳在青年論壇中提到在公家機關中,如何透過改變評比的標準,來達成公家機關的數位建置,過去公司習慣使用的KPI的管理,較適合在已經清楚要完成什麼事情下使用,他表示當前業界提倡的OKR管理,其實在官方真的不好推,目前折衷的辦法就是改良為不要寫量化指標,而是寫你要做的什麼價值,清楚訂出目標能夠做到哪些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即可。

讓故事成為串接文化數據與大眾的媒介

文化部資訊處處長王揮雄在論壇中,除了分享國內資料授權不完整所以開放也不完整外,也表示對於民間使用者需求上,需要更完整的政策來服務使用者。他提到第一年在處理開放資料時,文化部開放了全部的文化資料,而最受歡迎的竟然是在各個文化場域播放免費電影,而不是典藏文物,民眾最關心的是這週在哪裡有免費電影可以看,也創造了驚人的下載率。

對於這樣王處長的挫折,Micah Walter回應這點對他很有啟發,他意會到大部分的民眾對數據並沒有興趣,但他們對故事有興趣,所以他們會去下載電影,裡面有故事、有詳細的描述。他點出文化創意產業正是需要政策或策略,來利用文化數據資料來打造一個吸引人的故事,讓記者、說故事的人、娛樂產業、教育從業人員能夠去重新彙整、轉譯這些博物館裡的原始數據,用更有創意的方式說故事。

畢竟藝術品與文化資料是死的,能讓他們重新活過來的,正是故事不是嗎?

註1:參考來源 張顥馨《台灣新媒體藝術現況之探討:一種科學技術研究觀點下的嘗試》
註2:參考來源 創意獨具的紐約設計博物館(庫柏休伊特設計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全球商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