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始來源:https://goo.gl/oef6Es


 

學業成就不再是唯一指標,「非認知能力」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aul Tough訪問了許多科學家和教育家,他們都普遍認為有其他能力和認知能力一樣重要。他們提到的特質包含了Grit(恆毅力)、Perseverance(堅持)、Curiosity(好奇)、Optimism(樂觀)、Conscientiousness(自我覺察)、Self-control(自我控制)。這6項能力心理學者稱之為「非認知能力」,教育學者則稱之為「品格優勢」。

 

美國教育觀察家兼暢銷書作家保羅.塔夫(Paul Tough),去年夏天在美國出版《Helping Children Succeed:What works and why》一書,中文版於去(2017)年3月由親子天下出版,譯為《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發展正向性格,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恆久能力》。9月27日親子天下主辦的2017年國際教育年會中,邀請Paul Tough擔任國際講師,分享美國教育現場的情況,台灣教育現場的部分則是成大資工系蘇文鈺教授與TFT創辦人劉安婷分享。筆者在此就演講內容做簡單的摘要與反思:

Paul Tough演講一開始就談到:我們一般看待孩子在學校成功的信仰是錯誤的。數十年來我們都認為,一個孩子要成功,是靠他的EQ和智商。這些非常窄化的認知能力,讓我們對考試當中的那些測試科目習以為常,也是我們普遍在乎成績高低的原因。

然而,Paul Tough訪問了許多科學家和教育家,他們都普遍認為有其他能力和認知能力一樣重要。他們提到的特質包含了Grit(恆毅力)、Perseverance(堅持)、Curiosity(好奇)、Optimism(樂觀)、Conscientiousness(自我覺察)、Self-control(自我控制)。這6項能力心理學者稱之為「非認知能力」,教育學者則稱之為「品格優勢」。

接著,Paul Tough從兒童期負面經驗的角度來探討:每位兒童都會遇到壓力,如果壓力的來源不是偶發的,而是持續性的,醫生則稱為「毒性壓力」,會影響到健康和專注力。Paul Tough認為,克服毒性壓力的武器是「家長」。當一個孩子和父母有高依附關係時,就能免於毒性壓力。

 

Paul Tough也舉了老鼠的例子,當實驗用的小老鼠被拿起來並放回去時,會顯得非常緊張,有些鼠媽媽會舔舐牠們、替小老鼠理毛,降低小老鼠的壓力,有些則不會。當小老鼠長大之後,有經歷過舔舐與理毛的老鼠,在測驗考試方面表現都比較好,比較勇敢與好奇,且比較健康與長壽。我們人類也會有類似舔舐與理毛的動作,那就是抱抱小孩、和他們說話,或是唱唱歌。

Paul Tough進一步指出,小孩有兩個很重要的時期,分別為「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兒童期的可塑性較強,青少年期則是後設認知,因此在青少年期可以藉由品格的介入來讓孩子發展更完整。

Paul Tough也提到有些學校想把品格教育帶進學校,他觀察了紐約市的兩間學校,一間為公辦民營的特許學校,學生來自中低收入戶;另一間是私立貴族學校,學生來自於高收入家庭。這兩間的學校的校長都認為,孩子成績雖然好,但是缺少了恆毅力、韌性、堅持等力量,出社會後會沒辦法面對挫折。因此兩位校長決定在學校教「品格力」。他們和賓州大學心理系合作,找出了品格與成功的7項指標,其中一個是「Zest」,它代表的是熱情。高中時期強調自我控制,進入大學後沒有人告訴他們要做什麼,一些孩子反而很快就離開學校;而那些有熱情的人,表現會比較好。


當場景拉回台灣,目前台灣有許多偏鄉教育的問題。成功大學資工系蘇文鈺教授從2014年開始帶著研究生進入嘉義東石的路得關懷協會教偏鄉小孩寫程式。透過研究生與孩子的玩樂,讓寫程式不再只是數學與英文,而可以引發學習動機,進而成為翻轉人生的跳板。

 

蘇文鈺教授分享的過程中談到,難教的孩子往往有著心酸的背景,可能是隔代教養,也可能單親、無親等等,因此他們在路得吃到的,可能是一天中最豐富的一餐。蘇文鈺教授憑著一股改變偏鄉教育的熱情進入東石,從夥伴關係開始建立,接著得到企業贊助,讓偏鄉小孩有更多的資源能夠學習寫程式,讓孩子未來能夠擁有一技之長,回饋家鄉與社會。

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 TFT)創辦人劉安婷則分享了在美國青年監獄的教學過程。監獄中的青少年認定自己是人生失敗組,而老師是人生勝利組,青少年一直認為人生勝利組的遊戲規則和我們的世界無關,老師去監獄教書只是為了累積教學經驗,而不是真的為了幫他們而來,甚至認為自己的一輩子已經毀了。經過2年的教學之後,劉安婷認為老師與學生應該要建立一種信任,否則「戰與逃」的機制隨時會在教室內啟動,而老師本身就需要具備恆毅力、熱情、堅持等非認知能力,才能在教室內培養學生的品格力。而偏鄉許多校長教甄時挑選老師的依據大多數是看特質與熱情,因為教學技巧可以教,特質與熱情是沒辦法教的。

Paul Tough認為學業成就不再是成功的唯一指標,恆毅力、自信心和正向動機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台灣經常把非認知能力和認知能力劃上等號,認為非認知能力也能用教的讓孩子產生改變。Paul Tough也提到,要提高非認知能力,就要先讓孩子兒童期的創傷減到最低。但是來自偏鄉的孩子都是單親或者隔代教養,很難會有Paul Tough所說的安全型依附,因此政府在不能只是提共金援與物資就是代表在關心偏鄉,而是要從最根本的開始做起,建立家庭、社區和學校的支持系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全球商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