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來源:https://goo.gl/vz3y7h


趨勢、人才、資源,詹益鑑談台灣生醫新創崛起的機會與挑戰

 
 
 
蔡仁譯攝影
創業小聚第 89 場特別邀請到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助理執行長詹益鑑以「數位健康產業生態系在台灣的機會與挑戰」為題,分享他的經驗與看法。

全球數位健康產業蓬勃發展,產業中各路好手發揮本領,積極尋找新的可能。全球醫藥大廠與網路公司相繼合作,打造嶄新數位醫療的時代,台灣又會扮演什麼角色、定位又在哪?

創業小聚第 89 場特別邀請到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助理執行長詹益鑑以「數位健康產業生態系在台灣的機會與挑戰」為題,分享他對全球健康生技趨勢、結合創業產業經驗的看法。

專注「預防」,翻轉生病再治療觀念

根據 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調查全球國家保健支出比,各國都正面臨高齡化趨勢,隨著可以治癒的疾病愈來愈多,人類平均壽命逐年提高,但另一方面,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疾病人口愈來愈多,這些病症成為當今人類社會常見的病症,我們可以思考,人類真的有愈活愈健康嗎?

演講一開始,詹益鑑提出一個問題,「你一輩子願意花了多少時間在醫院裡?」相信大部分的答案是愈少愈好,他表示:「生病是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是來自於醫院以外的時間所造成,可是我們幾乎花所有的預算在醫院上,這是很奇怪的比例。」

這也點出了台灣的另一個現狀,他表示,台灣的健保相當完善,但醫療診斷費用相對便宜時,就容易有濫用情形發生,更深層的意義是人們變得不在意健康。換個說法,如果就診的費用提高了十倍,人們平時就會更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因為一但生病,代價很大。

詹益鑑舉例,如同學生把所有時間畫在補習和上課,卻沒有培養自學的能力,這是很弔詭的一件事。

面對疾病,從消極治療,轉為積極防範與監控

隨著醫療跟保健的融合,目前全世界的醫療預算都慢慢往「預防」、及「追蹤」移動。他表示在 2025 年時會有一半以上的醫療保健預算會投入在預防、追蹤病情的項目,相對來說在「治療」及「診斷」的比例會慢慢降低。

詹益鑑認為應該針對「基因環境行為」三大疾病發生因子,提供「偵測改善預防治療」方案,而這也正是數位保健的機會所在。他分享目前全球生醫產業的關鍵與趨勢:

一、精準醫療:以基因檢測技術,了解重大疾病的罹患率

像是分析哪些基因容易得到癌症,以及得到癌症要服用哪些藥,透過了解基因,得到藥害的預防資訊,事先就能知道病患適合及不適合服用哪些藥物,藉此提升治療的時間及效率。

二、結合 IoT、大數據技術

病患診斷結束後,回家是否有按時吃藥、醫療器材使用狀況,在過去較無法追蹤,但現在透過 IoT、大數據等智慧醫療技術,能有效改善服藥及器材使用上後續的追蹤。

三、預防醫學:降低致病的因子發生

雖然不能得知什麼時候會生病,但如果知道哪些病容易發生,就可以事先做預防、降低它發生的風險。

四、轉譯醫學:結合臨床與技術研發,加速價值創造

結合臨床與技術研發,加速價值創造,像是透過眼球偵測可以對中風進行診斷,而這也是過去二十年,台灣許多的研發、投資團隊在做的事情。

五、保健產業掀起數位化浪潮

當數位化進入保健環境後,未來可能會出現穿戴裝置取代診所與護理師角色、區塊鏈應用進入電子病歷系統甚至是智慧機器人進行外科手術等場景。另外醫療系統也會更深入應用在居家裝置上,透過在醫院以外的地方改變人類生活,將會是數位保健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台灣生醫產業現況

上述的趨勢發展下,台灣生醫產業又會如何?

詹益鑑提到數位及通訊領域一直是台灣的優勢,加上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將這兩項特點結合,會是台灣生醫新創的方向。他也特別談到:「台灣醫師用英文寫病歷,但亞洲其他國家並非如此,像是日本或中國就不是使用英文撰寫病例,這代表我們的臨床經驗很容易對接到國際醫藥大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家喜歡到台灣做臨床測試。」

另一方面他也談到台灣生醫新創面臨的挑戰,他點出了「人才一缺三」的問題:只有研發強,但缺乏以下三種人才,一、臨床醫生:因為台灣臨床醫生大部分都是從大學開始就是學醫,訓練背景專一,導致創業的動機與能力不強;二、營運管理人:因為生醫產業的發展規模目前來說仍較小、時間短,早期成功案例不多,因此創業管理人才相對來說也較少;三、國際行銷專家:缺乏將技術、商業模式行銷出去的人才。因此應該思考,如何將這三種類型的人才帶進台灣生醫新創產業。

此外,詹益鑑也點出了另一項台灣生醫新創的危機:「人才與資本不夠國際化、策略化。」如果能在早期、中期就把公司股權開放讓國際公司來投資,一旦佈下策略,就有可能之後在國外上市,然而台灣生醫新創的出場策略大多集中在台股上市,只有少數幾家與國際大廠併購的成功案例。反觀以色列及美國新創,在第二輪、第三輪的投資,就已經引入國際醫藥大廠,這也讓這些新創到了後期就容易使策略投資人產生競爭關係。

台灣的機會在哪?打造生醫新創生態圈

難道台灣生醫新創就沒有機會了嗎?其實不用那麼悲觀,詹益鑑表示台灣的醫學技術是亞洲第一名、全球第三名,醫療電子產業的環境優越,研發速度及製造品質都使得台灣絕對具有競爭力,他也提到在過去十年「台灣-史丹佛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 STB 計畫」已培育四十多位醫師及工程師至國外受訓,經過矽谷文化衝擊後回台已成立 18 家新創公司,這些都將是高階醫材的創新種子。

另一方面,台灣對於智慧財產權及法規的重視也成為一大優勢,因為對於美國及日本企業等國外企業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信任條件。最後他也提到台灣的資本市場對於中型資本新創企業是友善的,相對條件的門檻不是很高,也因此台灣有機會成為新創資本的募資基地。

台灣如何以現有的資源發揮優勢,建立一個屬於台灣的生醫新創生態圈?他給予了以下三點建議:

一、把人才、產品、公司送出去

透將學校、大廠跟加速器合作,增加國際經驗、擴大視野。

二、導入人才、技術及資金

邀請國際醫藥大廠進駐、並與學術單位雙向合作,增進交流、以提升自身能力。

三、改變產業相關法規與環境

應建立數位保健促產條例、數位醫療監理沙盒等措施。

台灣生醫產業的資源分佈相當廣,政府在許多部門內也都投入資源,詹益鑑認為政府部門就像火車,很難推動前進,但一旦開始了就很難停下來,台灣目前的情況如同一台多頭火車,前進的速度慢又分散,因此談到生醫新創的發展,如何聚焦選題將會是關鍵要點,如果可以建立一個國家級生醫加速器,那對台灣整體產業將會是一大利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全球商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