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始來源:http://bit.ly/2M0UHkd


雙聯學位不夠看 全球第一個台日法生醫三聯學程,培養什麼人才?

雙聯學位不夠看 全球第一個台日法生醫三聯學程,培養什麼人才?

圖片來源:吳宙棋

瀏覽數

2848
 
 
 
 

 

Web Only 
 
 

已培養出第一屆畢業生的台大GIP學程,是生醫領域全球第一個學生「團進團出」飛日本、台灣、法國的學程。台大拚三聯學位,究竟要培養什麼人才?三聯學位會是雙聯學位之後,高教國際化的新趨勢嗎?

 

10多名對生醫有興趣的青年,有著相異的國籍與面孔,卻一同踏上了難以忘懷的旅程。一年半的時光裡,他們先飛往日本學習生醫產業知識。接著,降落在台灣研究能量最頂尖的大學,跟著最傑出的教授做實驗。

最後,一行人前往法國以紅酒著名的城市學習生農產品行銷,繼續自己的研究計畫或創業計畫。

對食安與醫療領域有興趣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安排聽起來十分夢幻,卻不是天馬行空,而是已經培養出第一屆畢業生的台大GIP學程。全名為國際三校農業生技與健康醫療碩士學位學程(GIP-TRIAD),是生醫領域全球第一個學生「團進團出」,畢業可以同時拿到三校文憑的學程。

台日法三校合作契機起源於10多年前

2017年開辦的GIP學程,創所主任為台大醫學院副院長李財坤教授。他回憶,淵源較深的是日本筑波大學。早在1997年,台大便與筑波簽下MOU,但這張合約卻躺了10年,終因台灣的高教政策邁向國際化而啟動。

2007年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推動台灣的大學走向國際化,「為在生命科學跟醫學領域培養實際解決全球問題的人才,當時我們就想創造『無國界校園』(Campus in Campus),用更貼近各地生活經驗的方式來學習,進而彼此交流,」李財坤說。(延伸閱讀:扎根台灣 讓世界走進來

從那年起,台大與筑波大學交流陣仗越來越大。筑波從派一人代表來台灣開會,發展到成立筑波辦公室,雙方也開辦了雙聯學位。更重要的是,日本與台灣基因體組合接近,在生醫方面的技術與思維容易接軌,因此當2012年開始籌備GIP三聯學位時,筑波大學自然是合作首選。

另外,考量傳統生物醫學知識是從歐陸發展而來,台大鎖定歐洲要有一所大學加入GIP計畫。法國波爾多大學在農學方面有所鑽研,當時已與筑波大學合作10年以上,因此透過筑波牽線,最終促成台日法的三聯學程。

培養解決「全球未被解決的問題」人才

李財坤表示,由於學程是先找到合作夥伴,再考量三校各自的優勢規劃課程,所以產生兩個主軸,分別是「食安」與「醫療」。

筑波與波爾多在農學方面根基強,適合研究全球性的食安議題,台灣在2012年發生頂新食安事件,也讓國內更關心這方面議題。而台灣的強項則是醫療,相關議題更是無法加入WHO的台灣最需要尋求國際夥伴的領域。

GIP的期待願景,是在這兩個領域裡培養解決「全球未被解決的問題」領袖人才。

這項新穎的學程,牽涉三地移動,如何將三國各自強項安排得宜,三校在課程規劃上構思了5年。

學生們第一學期先赴日本關東北部茨城縣的筑波大學,須參加由各國學者擔任評審的研討會TGSW(筑波科學週),體會「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的意涵。

「研討會主題可能是生醫智慧財產權,在各國要注意什麼樣的法規?農產品有機認證在全球要怎麼申請與經營?」日本學生黑澤丈朗表示,透過小組合作,學會定義問題,提出解方。

台日法三地大學合作的GIP學程以「醫療」和「食安」為主軸,希望能在生醫領域培養跨國、跨領域全球領導人才。(吳宙棋攝)

第二個學期,學生們轉到台灣,由於在日本已經定義問題並找到團隊,來台後開始選課程、進入實驗室研究,同時在台灣食品或醫療機構實習。

在台灣,台大的4個學院(生農學院、生科學院、醫學院、公衛學院),2個中心(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基因體暨精準醫學研究中心)都是後盾。GIP的同學可以自由穿梭,尋找理想的研究主題。例如有同學跟著前台大醫學院院長、醫學博士張上淳(現任台大副校長)做精準醫療。

第三個學期,當同學的研究或產品有了雛形,便前往法國西南部以行銷、生農著稱的波爾多大學專攻品牌經營。「法國在融合傳統跟自創品牌方面很強,可以很快行走世界,像大家都知道波爾多是紅酒出名,結合在地農法與國際行銷,全世界都會買,」學生王鎮邦表示。

行走日、台、法的課程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們照順序習得「概念、實作、包裝」,針對食安或醫療問題提出產品或實務研究的解方。

第一屆畢業生,後來的出路如何?

今年6月,GIP學程有了第一屆畢業生,包含台灣生、法國生各5位,以及3位日本生。

台灣學生余孟庭,原本是北醫護理師,工作10年後想回學校進修,「但我不想念純護理,剛好看到台大GIP學程,對於解決全球糧食公衛議題有興趣,」對她來說,三校移動很吸引人,以後可以跨國工作。而她也確實在美國待了下來,預計先準備護理師執照,下一步目標是在美國找相關產業的專案經理工作。

同為第一屆畢業生的王鎮邦,大學主修生物與環境科學,畢業後在SGS擔任國際專員,接觸政府的節能減碳案,「當初很幸運找到這個學程,日本、法國農學的部分我很感興趣,因為節能減碳就是從日常生活的飲食開始。」

在三地修課的過程,王鎮邦加強資料分析技能,「現在發展智慧農業,常有分析大量數據的需求,例如可以預測農作物產量。」這些偏商學的知識,讓他除了生農專業外,能進一步往科技業結合,還沒畢業就可拿到資料分析公司入場券。

至於走向創業計畫,第二屆的日本學生黑澤丈朗,正在研究協助患者曬傷復原(Sunburn recovery)的飲料產品,「這次我第一次來台灣,GIP提供的國際學習機會給我很大的幫助,有科學研究,也有商業上的管理課程,讓我畢業就能把發想的點子在市場上實踐。」

不少第一屆畢業生在台灣與國際企業找到工作,國內如義美食品等知名公司也認為GIP的實務導向教學,符合產業人才需求,已和GIP學程簽約實習參訪。證明跨國移動學程有一定的市場性。(吳宙棋攝)

參加GIP學程,應該考量哪些因素?

三聯學程上路兩年,儘管有學生滿載而歸,但也有同學建議有意跟進者應三思而後行。「原本以為是medical(醫學),跟我的職涯路徑(career path)相近,結果跟想像不符,課程更多是農業,」醫檢背景的學生林立云回首過去兩年,語調中含有些許無奈。

林立云原本期待透過碩士班累積博士班的能量,但事後發現GIP並不利學術研究,「我建議學弟妹先了解自己要什麼,想要畢業馬上就業,會比較適合這個學程。」

原本是物理治療師的畢業生王馨云也認為,「農學對我們醫學背景的學生是陌生的,修課上會稍微有負擔,而且日本、法國有些教授不會英文,溝通會有點辛苦。」

學生們也指出,參加學程要有經濟資本,畢竟三地移動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

然而,所有人都認為,前往異地做研究與生活,是不後悔的體驗。

對於學生的反應,學程主任李財坤表示,「台灣教育的傳統框架,以為學一個主修只能聚焦在那裡,醫學是醫學、農學是農學,但現在產業很多是相結合,」他強調,在生醫領域培養跨國、跨領域全球領導者的初衷不會改變。歡迎學生們拋出更多反思,GIP才能越做越好。(延伸閱讀:歐盟研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十個建議與方向

「三聯」的利弊,其他大學怎麼看?

大學發展國際化的趨勢已勢不可擋,然而在各大學推動國際化的主管多認為不宜躁進。

中山醫學大學國際長蔡淦仁表示,三聯學程除非設計得用心,「我個人感覺比較像花招,中山醫發展國際化不會走這個方向。」

清大全球長嚴大任也認為,「『三聯』有行銷效果,因為國內多是雙聯學位,但短短一年半要跑三個地方,學習會受到擠壓。」

嚴大任認為,評價GIP應該回到跨國學程設計的初衷來看,「出國很重要的就是文化衝擊,全球化時代下,我們沒辦法再閉門造車,很多事情沒經驗過,無法憑空想像。」(延伸閱讀:大校長賀陳弘:教育4.0時代,跨領域是學習者的DNA

他肯定日本、法國的經驗,能帶給學生國際視野,進而應用在食安與醫療專業上。不過由於三校合作太艱鉅,清大目前仍傾向雙聯合作為主。(延伸閱讀:新創怎麼拚?高通之父搭橋,清大生闖以色列找答案

縱觀第一屆畢業生多已在台灣與國際企業找到工作,國內如義美食品等知名公司也認為GIP的實務導向教學,符合產業人才需求,已和GIP學程簽約實習參訪。證明這樣三地移動的課程,有一定的市場性。

關鍵在於自己想做跨域人才,還是走學術研究路線,入學前就要想清楚。

台灣高教國際化從2007年邁頂計畫啟程,至今10多年,開展出77個校級雙聯學程,也迎來第一個跨三國的GIP學程。

在生醫領域,這甚至是全球第一個三校合作的嘗試。站在歷史的開端,台大、筑波與波爾多大學的這步棋是否能帶動浪潮、創造趨勢,未來5至10年畢業生的表現,會是各國高教密切關注的焦點。(責任編輯:吳凱琳)

【延伸閱讀】

UCLA副校長范芝芬:要國際化,就不該活在課本裡
這所南台灣大學 如何幫各國培育聯合國人才和國家政要?
外國研究生人數冠全台!各國前5%頂尖學生,為何愛讀台科大?
台大最夯的課!跨校、跨國、跨領域,打破學習想像

關鍵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全球商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