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兩岸青年間的無形高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7001203-260310
回顧政府2011年開放陸生來台就學,迄今已邁入第四年,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連續出現陸生與台生「不和諧」事件,例如,最近政大新生會上,有新來的陸生被稱為「中國學生」,因而對台灣學生做出比中指的不禮貌動作;還有稍早之前,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選舉,陸生參選引發爭議,《自由時報》見獵心喜,以「中生是寶台生是草」、「台生是二等公民」訴求挑撥二者對立,令外界擔憂台陸生的相處問題。
眾所周知,台灣並非大陸學生留學首選地,來台就學的陸生,是對台灣相近卻又有差異的文化背景產生興趣,是與台灣有共通的華人認同感,因而選擇了台灣。但兩岸終究隔絕了60年,兩岸在政治、社會與價值觀上都存在若干差距,加上政治力量的操作,一些摩擦甚至衝突,確實很難避免,我們可以從陸生對台生比中指事件,看到兩岸學生的觀念相碰撞。
但若就此把兩岸學生對立起來,卻是忽略了這幾年校園中陸生與台生互動關係的實際情形,也忽略了在台陸生觀念與行為的微妙變化。我們可以從《旺報》兩岸徵文版面的陸生投稿看出來,大陸學生寫的文章,筆下描繪的校園生活、記錄的全台趴趴走感受到的民眾熱情與友善,以及攝影鏡頭下小清新的藝文活動與空間,在在反映出大陸學生對台灣的喜愛,訴說的多是台灣的「好」。可以說,來台灣就學的陸生,多抱著對台灣的「浪漫憧憬」,對台灣不認識或有意見的年輕人不會選擇到台灣就學。
遺憾的是,台灣對待陸生的方式卻顯得扭曲。一方面我們因為民主制度而引以為傲,庶民在民主機制下生活,顯得悠閒自在、權威受到種種節制也令陸生讚賞,台灣因此對大陸人產生優越感;另一方面,我們又以歧視性的「三限六不」政策對待陸生,讓民主蒙羞。「三限六不」遲不改善,造成很大負面影響。陸生沒有健保不「敢」生病,也不能打工、不能當研究助理,對學業、對將來求職都有相當大的影響,陸生滿懷熱情、滿懷想像奔著台灣而來,卻被當作非我族類打壓,飽受不公平待遇,宛如「二等人」。
放到更廣闊的層面來看,過去大陸盛讚台灣民主、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兩三年前興起的「民國風」,至今熱度雖未全消,但大陸也漸漸出現「台灣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的聲音。一位尚未來過台灣的大陸學生,在一次參加兩岸大學生交流活動後寫下心得文章說,「兩岸民眾間對對方的認識一直隔著一層霧紗,霧中看對岸,大陸人看到的多是美景,台灣人看到的多是瑕疵。」交流之後發現,「台灣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大陸也沒他們想像中的那麼差!」
與此同時,我們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卻因立法院亂象、藍綠惡鬥導致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相對我們所批判的大陸威權體制,卻能帶來經濟持續高速成長,兩岸榮枯對比,令大陸民眾更加傾向否定西式民主、支持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台灣這幾年並未做好「民主模範生」角色,卻又對大陸指指點點,更讓大陸民眾質疑台灣的政治偏見。
儘管如此,我們也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在台灣求學的陸生,幾年下來已經成為堅定的「親台派」。他們雖然在台灣遭受「三限六不」的歧視性待遇,更承受了來自大陸「自己人」的種種質疑,他們卻已從過去只是單純想像台灣的美好,發展到現在已經可以在課堂發言,在報刊媒體投書,站在台灣的立場、從台灣的角度為台灣發聲。
對於太陽花學運,陸生蔡博藝曾說:「請不要再說青年不懂事,請不要抹黑說這些青年是暴民,他們背著書包,戴著安全帽來到這裡,他們是你的孩子或者你隔壁家鄰居的孩子,也是我的同學。」台大陸生張可評論張懸國旗事件時寫道,他在英國讀書時,「跟香港人和台灣人鮮有互動,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但「多年以後,當我再次回顧自己曾經作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言行,少了幾分難堪,更多的是自嘲和反思。」這個「多年以後」,不正是指來台讀書以後嗎?
兩岸隔絕多年,政治制度、社會環境迥異,觀念的碰撞乃至衝突在所難免,我們不必為兩岸學生之間的衝突與碰撞太過擔憂,這些陸生的轉變,正是兩岸觀念、文化思潮切切實實相互碰撞而得到的結果。
大陸的網路防火牆飽受抨擊,那是一道無形的高牆;臉書的推送方式,讓你看到自己想聽的話、想看到的內容,卻看不到更寬廣的世界,這也是無形的高牆;然而,最密不透風的無形高牆是拒絕對話的心。我們不害怕衝突,只擔心關起門來、摀住耳朵,拒絕交流、拒絕對話。重要的是,兩岸民眾,尤其青年一代,面對觀念的衝突要學會思考,要用理性辯論去追求真實,兩岸青年可以經由對話、反思,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