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始來源:https://goo.gl/fQH6bp


家庭醫療深似海,核心要靠「服務、硬體與AI」

說醫改進入了深水期是一點也不為過。 在社科院的《2016年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報告中》(以下簡稱「報告)我們可以看到新醫改已經取得的部分成績,如藥品費用,尤其是…

 

說醫改進入了深水期是一點也不為過。

在社科院的《2016年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報告中》(以下簡稱「報告)我們可以看到新醫改已經取得的部分成績,如藥品費用,尤其是公立醫院的葯佔比得到一定控制,藥品費用占衛生總費用比重由2016年的41.6%降到2014年的37.8%。

但另一方面,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且有持續惡化的跡象,如醫院診療人次從2014年的29.72億人次上升到2015年的30.83億人次,但基層醫療機構卻從43.64億人次,降到了43.42億人次,2016年上半年,醫院門診量上升了6.1%,基層醫療機構卻下降了0.9%。

醫療負擔仍然集中在三甲醫院處,基層醫院甚至出現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問題。

2015年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建設醫療聯合體(簡稱醫聯體),提高基層能力,且要提高家庭醫生簽約率,目標在2016年底,城市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達15%以上。

家庭醫療成為解決當前醫療資源分配的重要手段。

 

家庭醫療深似海,核心要靠「服務、硬體與AI」

與此同時,相當部分互聯網醫療機構也藉此推出了「家庭醫療」計劃,如用戶可通過線上平台尋醫問診也有簽約醫生做線上線下結合的健康管理。

11月15日,國際智能醫療大會在杭州舉行,中國互聯網醫療平台微醫發布了「微醫家庭醫療服務體系」,要為中國億萬家庭和用戶提供便捷、主動、全程的家庭醫生服務。

目標很大。

但這些真的能有效解決當前醫改的核心問題么?

硬體、軟體、服務一個都不能少

通過對衛計委和國務院相關文件的整理,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即:政策層面的家庭醫療是要在大醫療體系之內,在醫保、電子病歷全面打通的產品。

這也意味著,互聯網企業的「家庭醫療」業務應該是可以融合在現有醫療體系之內,而非另起爐灶再建生態,這也就屏蔽掉未能與醫療體系實現良性互動的企業,僅僅將醫療信息和醫療機構線上化是並不能解當下醫改之困。

因此,互聯網醫療企業若真要在「家庭醫療」中有一番作為,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業務體系已經在醫療體系之內,醫療機構和醫生的聯網只是初級階段,更深層次看應該是醫療數據的全面聯網,如微醫已經分別在四川和黑龍江實現醫保和電子病歷的聯網,微醫的健康終端不僅可以實現一鍵呼叫醫生,視頻問診,且可以在線刷醫保卡,而這些元素恰恰是家庭醫療和醫療機構之間的紐帶,使家庭醫療能有效分解三甲醫院的工作量;

 

家庭醫療深似海,核心要靠「服務、硬體與AI」

2.在今年5月衛計委發布《互聯網醫療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其中規定「醫療機構間的遠程醫療服務和基層醫療機構提供的慢性病簽約服務」才能進行互聯網診斷,這意味著互聯網醫療的診斷(尤其是初診)將主要在醫療體內部完成,也意味著互聯網醫療平台所比拼的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簽約醫生數量,而是醫療機構的全面接入量,通過醫保、電子病歷將醫療機構與基層醫生進行有效連接,如微醫的家庭醫療不僅可聯通「北上廣」或海外醫院實現遠程會診,且健康管理、醫療服務、健康消費和健康保險也相伴而行;

3.醫療硬體的持續投入,截止目前我們可以看到一線互聯網醫療機構紛紛向線下掘進,如春雨醫生最近頻頻表示要在線下開門診,微醫旗下的33家醫療實體機構也分佈於上海、海南、四川、浙江、廣東和江蘇等六個省市,全新的線下院區超過2萬平方米,成為四川家庭醫生簽約中心,急重病可由家庭醫生協助預約,在區域內服務能力強的基地便捷就診。除此以外,微醫戰略投資了中國領先的智能終端製造商—九愛科技,聯合開發了覆蓋「家庭、移動、機構」多場景的系列智能健康終端產品,全程提供健康管理並與雲化健康檔案進行連接。

就此來看,家庭醫療已經具有較高的門檻,若要在此有一番作為硬體、軟體、服務一個都不能少。

家庭醫療的高淘汰率

如前文所言,雖然當前政策是鼓勵家庭醫療的,但由於家庭醫療要在現有的醫療體系內,這又決定了行業的高門檻特點。

如果說將醫療數據聯網,實現在線挂號、遠程醫療問診是互聯網醫療的1.0階段,那麼家庭醫療則是全面考量資源整合的能力的2.0階段。

在1.0和2.0中間,我們可以看到醫療機構在以不同形式進行線下耕耘,也出現了以自建和賦能為代表的兩種線下模式。

微醫除有挂號網與醫院之間保持密切合作外,也成立了19家互聯網醫院,均是以線下實體醫療機構作為基礎。

截至2017年6月,微醫已與全國30個省份的2400多家重點醫院、29萬名醫生實現連接,建立了包含互聯網醫院、醫聯體、微醫全科中心在內的100多個區域醫療服務基地,搭建了包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葯診店在內的1.8萬家覆蓋全國的醫療服務網點。

兼有開放和自有資源兩種模式。

就目前情況來看,家庭醫療的關鍵是連接所有醫療元素,而如果企業自有的線下家庭醫療能夠置身在大醫療體系之內,也是踩准了醫改的節奏。

就此來看,家庭醫療和衛計委的一系列文件不僅在事實上屏蔽掉了單一元素聯網做遠程診療的中小企業,甚至一線企業在此的分野也會日益加劇。

已經在技術、服務和軟硬體搭建方面保持一定優勢的領先企業,也由此拿到了AI的入場券,如微醫在中醫和西醫分別有睿醫智能醫生和華佗智能醫生兩大AI產品。

睿醫與北京同仁醫院在大量病歷和影像的基礎上,肺小結節的平均照出率已經超過了92%,與浙江婦產醫院的兒童骨齡AI測試準確率也達到了99%。

AI在醫療方面普及的核心要素在於互聯網企業與醫療機構之間是否有足夠的合作契合度,業務合作和其後的數據開放為AI業務提供原料。

 

家庭醫療深似海,核心要靠「服務、硬體與AI」

隨著AI技術的完善,互聯網醫療企業的分野不僅會繼續加速,且AI技術的下沉也將惠及基層醫療機構,有效解決基層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家庭醫療不僅是高門檻,還可能會將先有的互聯網醫療市場的高淘汰率拉高,先布局者究竟能做到多大的市場,除了搭乘政策的東風外,還要求自我有很強的執行力,進而將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帶到一個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且隨著AI時代的到來,行業的分化也將日益清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全球商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